《人民日報》頭版聚焦宿遷全民健身 一起“動起來” 健康“向未來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2022年10月15日 16:34:18 | 來源:速新聞

                    字號變大| 字號變小

                      健康的身體是一切的根本,體育關乎著民生福祉。近日,《人民日報》在頭版聚焦宿遷全民健身,以蘇宿工業園區健身公園的風采展示宿遷“10 分鐘體育健身圈”建設新成效,體現宿遷全民健康事業新發展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陸啟輝 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10月14日早上,市民程城在蘇宿工業園區健身公園內鍛煉,他說:“這幾年,園區內無論公園、廣場還是小區,公共健身器材和健身步道隨處可見,感覺非常方便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近年來,隨著蘇宿工業園區居民入住率不斷提高,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,居民對公共活動空間和體育健身設施等提出新的要求。蘇宿工業園區秉承“創新、協調、綠色、開放、共享”的新發展理念,充分利用閑置待開發地塊空間優勢,積極構建“10分鐘健身圈”,讓群眾打開心門、走出家門,不斷營造全民健身“新氣象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陸啟輝 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為了滿足居民的體育健身需求,今年我們在商住區玄武湖西路北側臨時綠地,建設了蘇宿工業園區健身公園。”蘇宿工業園區黨工委委員、管委會副主任張循告訴記者,該公園內設置了720米健身跑道、全齡段健身區、綜合兒童活動區、平地輪滑場、廣場舞區及各類球場(籠式籃球場4組、7人制籠式足球場1組、羽毛球場4組、網球場1組)等運動區域,占地面積約2.2萬平方米,可滿足周邊群眾“一站式”運動健身需求,“下一步,我們還會進一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,根據園區居民群眾的需求,持續完善生活配套設施,不斷提升居民生活品質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為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健身和健康需求,我市精心制定新周期全民健身實施計劃,制定出臺了《宿遷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(2021—2025年)》(以下簡稱《實施計劃》)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陸啟輝 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《實施計劃》從三個方面對宿遷全面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作出規劃——

                      科學規劃全民健身場地設施。修編《宿遷市“十四五”體育場地設施規劃》,圍繞市委、市政府重點工作及時編制體育專項規劃。積極改造舊廠房、倉儲用地、老舊商業設施場地等用于體育健身,充分利用公園、公共綠地、地下空間、建筑屋頂及高架橋下等“金角銀邊”改建健身場地。落實國家新建居住區全民健身設施建設相關標準規范,按室內人均建筑面積不低于0.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.3平方米執行。在公園、綠地、交通道路、水利工程等重點民生實事項目規劃、建設過程中,充分考慮體育場地設施建設,把體育元素植入到民生實事各個領域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持續建設全民健身場地設施。深入實施全民健身場地設施“補短板”工程,加強全民健身中心、公共體育場、體育公園、健身步道、社會足球場、戶外運動公共服務設施等基礎設施建設,改善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條件。充分利用“城市街角、公園拐角”等零星地塊,改建籠式運動場地,打造社區街角公園,增強社區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斷加大全民健身場地設施供給。全市鄉鎮體育公園,行政村、農民集中居住區體育設施實現全覆蓋,新建、更新群眾身邊的體育健身設施不少于1000套,新建或改擴建各類體育公園(廣場)不少于30個。完善覆蓋城鄉的騎行道、健身步道、水上賽道體系,新增騎行道、健身步道不少于500公里,規劃洪澤湖“醉美湖灣”等水上賽道不少于20公里。新建或改擴建縣(區)全民健身中心不少于1個、鄉鎮全民健身中心(運動中心)不少于3個,每萬人擁有足球場地不少于1片,基本滿足城鄉居民體育健身需求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沭陽縣高標準建成城市社區“十分鐘體育健身圈”,成功創建“江蘇省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范區”,榮獲“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”等稱號;泗洪縣在城市的沿河風光帶、公園等地建設了20余座家門口運動場……近年來,隨著城市快速發展,全市各地戶外休閑公共設施越來越齊全,供居民休閑健身的場所越來越多,健身器材越來越豐富,市民紛紛走出家門,參與到全民健身的行列中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截至2021年底,全市建成健身步道2000多公里、各類體育公園(廣場)61個,經常參與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42%以上,鄉鎮體育公園實現全覆蓋,行政村體育設施覆蓋率達95%以上,城鄉一體“10分鐘體育健身圈”架構基本形成,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3.11平方米,位居蘇北前列;現有體育社會組織514家、鄉鎮(街道)級體育社會組織356家,基本實現體育社會組織全覆蓋。全市約1.8萬名社會體育指導員,在3500多個健身活動站點為市民提供健身指導服務和健康咨詢服務;每年組織各類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和培訓500余項次,參與市民達30萬人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layer
                    快樂分享
                    喵视频,天码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,天美传媒WWW网站入口下载,天堂va欧美ⅴa亚洲va在线,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国产,18禁超污无遮挡无码免费应用,未发育成型小奶头毛片AV